高三暑假的时候第一次开始接触大刘的作品,当然也就是三体入的坑。在此之前已经很久没有碰过科幻类的作品了,往前追溯还得数到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看了很多杨鹏的作品,大概有十几本吧,现在有印象的也只有“弟弟弟系列”,此外就只有《小灵通畅游未来》这类作品了。小学五年级开始看了很多武侠类作品,从金庸开始到后来凤歌的《沧海》,然后品味转向网络爽文,唐三的早期作品我大概六年级就读了很多,还包括其他许多网络写手的作品,以至于我初一就已经看腻了爽文套路而弃坑(虽然后来陆陆续续看了些猫腻)。当我到高中时发现还有很多男生会看一些在我看来十分粗劣的网络小说,实在是有些惊异。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明,我的童年,排除刚刚认字的一二年级(我认字早一些,基本上二年级时候阅读一般小说就不太会遇到会影响情节的生字了),基本上没有受到过科幻小说的熏陶。这就很能理解,我读罢三体第一部时内心的震撼有多滔天了。

大学的时候也开始看一些,主要是阿西莫夫的作品,基地系列看了一半,后来杂七杂八的看,包括何夕的伤心者。前一阵无意看到京东上有卖这本《镜子》,想起来还没怎么看过大刘的短片,也就买来一看。

说实话,我觉得《镜子》这篇在这本短篇集子里面,不算特别出众的,要我来排个高下的话,流浪地球,朝闻道和乡村教师可能是较为出色的吧。
流浪地球这里的设定虽然说不上十分新颖,但是还是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整个地球作为飞船,载着整个人类在星河中遨游。说是遨游还是太过诗意,其实就是被迫在星际中流浪。之中想要留下的希冀太阳终究无恙的守望者和想出去搏得生机的探险家的矛盾贯穿始终。
朝闻道这里主要还是由于有丁仪的存在所以高看一眼,但是这里的丁仪和三体没有任何情节上的交集。并且文中描述科学家对科学的太过狂热的追求,这就显得其没那么有人味,这里不得不说大刘在人物的塑造上的能力远逊于宇宙构建能力。
乡村教师 这篇倒是比较反常,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篇看起来不那么“硬”了,或者说似乎注入了更多的情怀。总的来说,大刘的作品是偏阴郁的而且着眼大局,这里反而是现实主义色彩多了很多。可能和当时的整个教育背景也有关系。我的外公和爷爷都是教师出身,在改革开放不久后,形形色色的老板慢慢发达起来,对于知识分子的歧视也多起来,“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由此也带来大批的辍学少年。好在中国的反智言论往往只能在少部分地域范围内风行一时,整个国家才有的前进。时至今日,社会上这种言论又多起来,当然独以金钱论成败在哪朝人民那边都不罕见,但是我们的知识分子还是应该明白,自己的筋骨脊梁到底何在。

书中最棒的应该就是下面这段了:

“他们基本特征是什么?”舰队统帅问。
“您想知道哪些方面?”蓝84210号上的值勤军官问。
“比如,这个行星上生命体记忆遗传的等级是多少?”
“他们没有记忆遗传,所有记忆都是后天取得的。”
“那么,他们的个体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是什么?”
“极其原始,也十分罕见。他们身体内有一种很薄的器官,这种器官在这个行星以氧氮为主的大气中振动时可产生声波,同时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接收方也用一种薄膜器官从声波中接收信息。”
“这种方式信息传输的速率是多大?”
“大约每秒1至10比特。”
“什么?!”旗舰上听到这话的所有人都大笑起来。
“真的是每秒1至10比特,我们开始也不相信,但反复核实过。”
“上尉,你是个白痴吗?!”舰队统帅大怒,“你是想告诉我们,一种没有记忆遗传,相互间用声波进行信息交流,并且是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每秒1至10比特的速率进行交流的物种,能创造出5B级文明?!而且这种文明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培植的情况下自行进化的?!”
“但,阁下,确实如此。”
“但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这类个体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听起来象神话。”
“不,”参议员说:“在银河文明的太古时代,确实有过这个概念,但即使在那时也极其罕见,除了我们这些星系文明进化史的专业研究者,很少有人知道。”
“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